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規劃辦中國歷史學科評審小組召集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任、國臺辦海峽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學術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顧問、新華通訊社特約觀察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等。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歷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國孫中山研究會會長、中國義和團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成員、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 長期致力于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撰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稿地圖集》《追求集——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探索》《中國近代史研究》《東廠論史錄——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評論與思考》《張海鵬集》《張海鵬自選集》《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書生議政——中國近代史學者看臺灣的歷史與現實》;主編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1840-1949》《中葡關系史資料集》《中國近代史論著目錄1979-2000》《中國近代通史》(十卷本)《中國歷史學30年》《臺灣史稿》(兩卷本)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中國近代史》等;發表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理論方法、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和涉及香港、澳門、臺灣和中日關系問題等各類文章300篇。 習近平同志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提高話語權,離不開話語體系建設。為此,習近平同志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要“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在我國發展的重要階段,提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直面不足,努力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引下推進我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努力提高學術話語權。 歷史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 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科學體系中,把中國的歷史學科學體系建設好,是其中極為重要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8月23日在濟南舉行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賀信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習近平關于歷史研究的評價,給與會的中外歷史學家很大的鼓舞。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繁榮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最基礎的學問——歷史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恩格斯還說,“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所有學科領域中,史是最基礎的。凡學必有史,包括自然科學在內。 歷史科學是基礎科學,無論哪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歷史,離不開對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至少離不開本學科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只有立足于本學科既有歷史,學科發展才有根基。只有透徹了解本學科形成發展的歷史,才能對學科發展的方向做出準確的判斷。無論是哲學社會科學或者自然科學,都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都有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無論社會科學家還是自然科學家,只有透徹了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了解了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才能明了本門學科發展的方向,以及本門學科如何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使得本門學科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凡是不能正確理解歷史的來龍去脈的,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討論以及對國內國際現實問題的研究與評論,必然缺乏深度,所做出的結論必不能透徹,必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換句話說,只有歷史學研究做到位了,歷史認識全面了,天人之際、古今之變清楚了,各學科的研究,國內國外現實問題的研究,才有所憑借,才可以深度展開,才能得出多數人所能接受的結論,才能為社會發展貢獻本學科的真知灼見。 |
|